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中國槍魷在澎湖又稱小管或鎖管,今年8月首度嘗試進行中國槍魷的人工繁養殖研究,引入一批抱卵的中國槍魷活體,經過數日的蓄養及適應後,順利在養殖池中成功產卵,成束透明的卵鞘直接附著在池底及管壁上,隨著水流、氣泡搖曳生姿,美麗迷人。
謝恆毅表示,首批進行人工繁殖的中國槍魷有23尾,在水深53至60公尺的澎湖白沙空殼嶼西南海域所釣獲,平均長約23公分,其中在運輸過程有7尾死亡,存活的16尾中,雌鎖管占了15尾,雄鎖管僅有1尾,蓄養在中心室內10噸之圓形FRP槽中,予以流水並充分打氣。在蓄養的第4天起在池底與排水管壁發現有卵鞘附著,共計產出202束卵鞘,鎖管在產卵後隨即死亡。
謝恆毅說,鎖管產出的卵鞘為長指狀、乳白色或略帶黃褐色、柔軟具彈性的膠質體,目前進行鎖管受精卵孵化及胚胎發育各階段之追蹤及記錄,並進一步嘗試培育孵化後的幼體。
謝恆毅表示,中國槍魷,俗稱鎖管、小管、小卷、中卷等,主要漁場位於澎湖群島鄰近海域,平時棲息於外海水域,在春夏季游向近岸島嶼附近生殖,是澎湖夏季最具代表性的漁獲特產之一。
台灣鎖管漁業物種以劍尖槍魷為大宗,相關研究也以劍尖槍魷為主,中國槍魷研究較為匱乏。中國槍魷首次成功在人工環境中產卵,期能開啟中國槍魷資源特性與繁養殖研究,深入了解棲地環境、生活習性等,並發展人工繁養殖技術。
△中國槍魷孵化幼體。(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提供)
△澎湖水試所成功在池子培育孵化小管以人工繁殖。 (澎湖海洋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