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漁民傳統上習慣在夏季採捕馬糞海膽,因繁殖季生殖腺飽滿且價格高昂,導致野外海膽資源量嚴重下降,間接影響漁民生計,2016年更有媒體報導本縣出現海膽墳場,探究原因乃是因為大量捕食因素所致,漁民改採捕紫海膽,並將挖取生殖腺之後的空殼棄置於海邊。
縣府有感復育海膽資源刻不容緩,由農漁局轄下水產種苗繁殖場研發海膽種苗量產技術,除了馬糞海膽繁殖放流外,紫海膽繁殖技術也已成熟,目前可達到穩定量產階段,目前初步規劃先行放流5萬顆海苗,增加本縣海域生物多樣性及海膽生態平衡,並預計於9月份放流馬糞海膽種苗,增加本縣漁業資源,嘉惠漁民收益。
紫海膽在澎湖主要棲息於岩礁地形之潮間帶,且會利用硬棘挖洞行穴居生活,往年海膽放流皆於日間進行收成,本次改採夜間收成模式,降低海膽損傷,並採用分區海域多點放流模式,提升放流效率,未來更將委託澎湖科技大學研究海膽最適合放流體型,再放流數量與體型上去得平衡點,以最有效率(最經濟)模式進行海膽資源復育,落實縣長活化海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