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家瑜報導】議員莊光大長期爭取活化媽祖文化園區,21日總質詢率府會官員走訪媽祖文化園區,關心周邊工程及藍色公路整體規劃與執行。縣長陳光復表示,縣府對文化園區的整體建設從未停下腳步,未來透過招商、內海藍色公路的進行,園區將成為兼具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亮點景區。
莊光大表示,「澎湖媽祖觀光文化園區」成立的過程中,雖歷經風風雨雨,不過既然已經完成了,撇開政黨、執政及宗教等問題,如何將媽祖園區打造成澎湖指標性地景,帶動澎湖觀光效能,對澎湖鄉親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他說,媽祖神像高48公尺,目前為世界上最高的,有其話題性及吸引力,就像外國人到台灣觀光旅遊,一定會安排至「台北101」朝聖一般,澎湖媽祖文化園區同樣有其獨特性,只要妥善規劃即可為澎湖提升觀光效益。
身旁的朋友曾提到,媽祖文化園區會有宗教信仰疑義,他則認為,不應將媽祖文化園區侷限於宗教,個人的宗教信仰理應被尊重,但就縣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應以「觀光園區」更宏觀的面向進行整體規劃及帶動澎湖觀光及重光里的發展才是,如未善加利用現有指標性地標,甚是可惜。
莊光大認為,縣長是全縣縣民的大家長,應以澎湖鄉親福祉為考量,縣府如何將現有指標性文化園區最大效益化,都在考驗執政團隊的施政能力,希望縣長及所屬團隊,不會讓鄉親失望。
他也提出4項建議:
一、完成三期建設,打造澎湖國際級地標:若園區能完成三期建設,完整的媽祖觀光園區可呈現宏偉、清晰的地景符號,讓澎湖多一個全球認得的招牌,並從網路、航班、旅遊海報等不同通路宣傳,使其成為遊客心中的拍照必訪點。就像巴西里約救世基督像及紐約「自由女神像」,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前往一樣,「救世基督像」也不是只有基督徒才會前往,對信仰者而言,或許有其宗教上的特殊意義,但對一般民眾而言他只是指標性地景,澎湖媽祖文化園區亦然。更何況,媽祖文化園區位於馬公市交通便捷,不必像到訪「救世基督像」及「自由女神像」須跋山涉水,更具優勢。
另避免打除園區現有地上物,現有地上物應納入後期改善規劃,以不拆除為原則,一樓做為商店(咖啡店)、文創區、服務中心,屋頂作為觀景平台,可避免徒增經費及營建築廢棄物。
二、BOT模式可複製救世基督像的成功營運方式:巴西救世基督像本體由政府主導,但周邊纜車、商店、餐廳、文創商品、設施維護等營運觀光模式,實質上依賴民間業者。澎湖如先行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後,以BOT 引入民間資本,正好複製這種 「政府提供地標,民間創造收益」的雙贏模式。
三、善用標誌性地景宣導:參考巴西救世基督像成為巴西的國家名片及國際活動(如奧運、足球賽)最常出現的畫面,如同澎湖縣目前最常見雙心石滬、跨海大橋等常見觀光旅遊宣導地景,加強媽祖觀光園區宣導對澎湖旅遊及國際能見度有實質助益。
四、結合藍色公路,擴大觀光景區:縣府日前曾提出馬西大橋(馬公至西嶼),並規劃由馬公重光延伸至西嶼上岸,後又傳出交通部航港局通過600萬馬公至西嶼的藍色公路可行性評估方案。不論是馬西大橋或是藍色公路方案,以園區為中心點與觀音亭園區及西嶼景區結合,透過海陸交通,以點線面方式擴大觀光景區範圍,形成一日或半日觀光行程,延長旅客停留時間,以應「人潮及錢潮」原則,增加地區或商家營運收益。陳光復表示,自媽祖雕像完工後縣府持續推動多項優化工程,包括植栽整理、公廁興建、堤頂步道改善、景觀綠丘與休憩亭設置、水塘濕地營造、汽機車停車場增設等,希望讓園區更具吸引力。
陳光復說,縣府將與重光社區研議開放雕像內部,導入餐飲、多元服務,並優先結合社區經營,同時招募行動餐車,為旅客創造更豐富的體驗。
旅遊處表示,重光休憩專用區BOT案基地約4.4公頃,緊鄰世界最高媽祖銅像與海濱景觀,主體設施定位為「觀光遊憩」,將結合渡假旅館、主題餐、親子遊憩設施、賣店等複合式機能空間運營,招商文件已在彙整中,預計明年初正式啟動招商作業。
目前往來西嶼、馬公多依賴跨海大橋,車程往返接近兩小時,而「重光—大菓葉」航程僅約5.6公里,一旦內海藍色公路成形,可大幅縮短通勤時間。「澎湖縣重光漁港開發內海藍色公路航線可行性評估」已啟動,若評估結果可行,不僅能改善地方交通,更可串聯北環景點,形成全新的旅遊環狀路線,帶來交通便利與觀光升級的雙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