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海邊,有時會出現一些不起眼的陶瓷碎片—它們或許曾是宋代的碗、明代的壺,又或是19世紀香爐的一角。這些被潮水沖刷的陶片,不只是破碎的器物,而是過去生活留下的印記,也是文化資產觀察與研究的重要線索。
廖老師想要在此次講座談一場獨特又重要的分享—從馬祖橋仔、澎湖望安海邊的陶瓷觀察,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用眼睛保護文化資產」,認識那些靜靜存在卻說了很多故事的歷史痕跡。
當日下午1時至3時的戶外走讀活動〈沉入海底,香煙裊裊—陶瓷香爐的兩種命運〉,我們將從博物館的展區出發,認識水下考古出土的青花瓷與海外貿易背景,接著搭乘接駁專車,實地走訪幾座與航海文化密切相關的廟宇,觀察廟宇香爐的製作、風格與年代如何對應當時的歷史及神明信仰如何與貿易、移民與風浪緊密交織。
以上活動為澎湖縣文化局辦理「水下文化資產藝術創作暨教育推廣計畫」之一環,誠摯邀請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講座及戶外走讀皆採免費報名,名額有限,請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網站或填寫相關表單完成報名手續。
【演講資訊】
時間|8月31日(日)上午9:00-11:00
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B1簡報室
講者|廖伯豪老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報名|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網站
【戶外資訊】
時間|8月31日(日)下午1:00-3:00
地點|澎湖生活博物館及廟宇
講者|廖伯豪老師、陳英豪(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報名|填寫google表單(https://forms.gle/FVbaAc15S8bL55cH7)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