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民宿包棟引發爭議 澎湖縣政府籲業者訂明範疇 保障權益

【記者鄭家瑜報導】針對近日澎湖某民宿因「包棟」期間,房客與業者對空間使用範圍產生認知歧異,並引發糾紛驚動警方處理事件,澎湖縣政府表示,雖事後雙方已協議退費和解,但該事件凸顯民宿市場中「包棟」定義模糊、雙方認知落差所導致的消費爭議問題,呼籲全體民宿業者應善盡資訊告知義務,於訂房前明確界定使用空間範疇,並將相關內容載明於契約中,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並保障自身經營秩序。

依《民宿管理辦法》規定,政府核發民宿登記證時,民宿即包含全部範圍(房間、公共區域),但依據個別旅客訂房定型化契約,只規範房間銷售,未包含公共區域,惟民宿業者為行銷住宿商品時常用「包棟」以招攬旅客,因法規並未對「包棟」一詞有任何定義,經旅遊處電詢交通部觀光署表示,包棟類似使用權移轉,租客得以獨享整棟住宿空間。然而「包棟」是否涵蓋公共區域如客廳、廚房、庭院、戶外設施等,仍應回歸民宿業者於銷售時對於出租旅客時的說明或契約內容為準,避免產生誤解。

針對此次民宿糾紛,縣府指出,根據房客陳述,其於訂房平台選擇「包棟」方案,入住期間業者或協力廠商多次進出一樓客廳空間,且部分進入行為並未事先告知或獲得同意,致使房客感受隱私受干擾,甚至因陌生男子進入引發不安情緒。雖業者事後提供監視器畫面澄清未入房間,並主張僅針對公共空間事先整理,仍因雙方對「包棟範疇」理解落差導致爭執升高,最後由民宿退還新臺幣5,000元補償。

澎湖縣政府指出,近年因旅客對私密性需求提高,許多業者以「包棟」作為行銷用語吸引訂房,卻未明確說明是否包含所有公共空間、是否有他人可進出等細節,常造成入住後誤解。以本次爭議為例,房客認為既已包棟,即代表整棟空間應為專屬使用,不得有外人任意進入;而業者則表示因系統維護、物品取用等需求短暫進入公共區域,且已取得部分房客首肯,雙方對於「包棟」所涉空間及其使用權存有明顯歧異。

縣府強調,住宿房間屬個人隱私空間,不論是否包棟,業者皆不得未經同意擅自進入;若於網路平台、社群媒體或官網上推廣住宿商品時,使用「包棟」服務者,應清楚標示使用範圍、是否有監視系統、是否有其他人員(如房務清潔人員、老闆、合作廠商)會進出等資訊,避免資訊不對等所致的爭議;旅客亦應主動要求書面契約並確認住宿條件,維護自身權益。

縣府呼籲全體旅宿業者秉持誠信經營原則,強化契約管理與住客溝通,避免誤解與爭議,共同打造友善、透明、安全的住宿環境;如民眾在澎湖旅宿過程中遭遇權益問題,亦可向縣府消費者保護官室申訴,縣府將提供必要協助與諮詢,持續守護消費者權益與澎湖觀光形象。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