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成形,東西走向,台前帆過鷗翔,
拾螺垂釣好,有井清涼,
露營望海雲飛白,嬉鬧處,一窟漥塘,
蝶蜂對對,鴛鴦戲水,傳說年長;
日闢基地嚴防,北南山丘下,八穴挖忙,
榨村民血汗,泯滅天良,
誰知戰況狂瀾倒,未派上,敗走倉皇,
嘆藏軍洞,只留遺址,餘率坍方!
<陳鼎盛>
【記者陳鼎盛報導】望安鄉東岸,布袋港之北,有一河谷地形,走向由西向東,即鴛鴦窟也。谷口間隔海峽,相對約莫六○○公尺處,為馬鞍山嶼。鴛鴦窟之名,始見於杜臻‧澎湖台灣紀略:「八鬪之旁澳嶼甚多,在北者曰鴛鴦窟‧‧‧」
何以名稱鴛鴦窟?
是處名稱鴛鴦窟,或曰:早年是區有多處水窟(水塘),鴛鴦到此戲水,故名之;或曰:區畔有土而軟,冬季時有野蜂、蝴蝶之屬,鑽入土中,越冬成蛹,此蛹,當地人稱「鴛鴦仔」,窟乃名稱:鴛鴦窟。凡此傳聞,有待稽考。
由於谷地避風,附近並有多口淺水井,水源不虞匱乏,適宜做為露營地;谷口前有片海蝕平台,適宜拾海螺及釣魚。沿海岸往北可至東籠(崎壁海崖),往南可至布袋港,活動範疇極為廣闊,鴛鴦窟,一處好所在!
日軍挖鑿藏軍洞!
藏軍洞,為鴛鴦窟地區殘存之歷史遺址也,二戰末期之民國卅四年(日‧昭和廿年),日本猶作困獸之鬥,因鴛鴦窟外有馬鞍嶼之屏障,極具隱蔽之地利,乃於三|四月間於此開闢為其海軍魚雷快艇(特攻隊)基地,時,發動望安、將軍澳兩島村民,凡滿一八|六○歲,不分男女老弱,皆得參與勞動。分別於南、北兩面山丘挖鑿深洞、鋪設鐵軌道,以資快艇泊岸後,迅即推入洞內隱藏、建兵舍、監視哨‧‧‧然將近完工之際,猶有派上用場,日本即宣布無條件投降,該基地則遭廢棄,迄今多處洞穴皆已坍落,惟遺址依稀可尋。以歷史眼光觀之,「藏軍洞」埋藏望安、將軍澳兩島島民難以數計之血淚以及汗水,實為日本侵華,實施高壓統治之一大鐵證!
曾文明老師之鴻文
以上,蓋鴛鴦窟與藏軍洞之梗概也。來自二○○二年出版之「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第七章-望安鄉四三鴛鴦窟(頁‧四一五)之說,為文光國中退休教師曾文明(望安鄉花宅村人)所撰述者。曾文明撰述家鄉之風土、人情、地名、史料‧‧‧或訪諸耆老、或求諸典籍,務求美善而縷述甚詳,而以為:於「鴛鴦窟與藏軍洞」著墨雖多而猶有不足、有待釐清之處。
當年歷史更見清晰
二○○六年,曾文明自藍秋來先生處,欣見前日本特攻隊隊員-波佐義明贈與一九八九年出版之「冬の殘紅:特別攻擊隊第二四震洋隊搭乘員回想記」一書,經得同意影印之後,委請林有忠老師將書中「國外編」之「八罩島」一章譯出,歡喜於「日本特攻隊八罩島基地」歷史,漸有較明晰之輪廓。
咾咕石分兩期刊出
二○○九年七月,曾文明乃著手撰述日本特攻隊八罩島基地歷史,除去之前若干疑慮,修正之前一些訛誤,十月,完成「八罩島鴛鴦窟震洋艇基地史實鉤沉」鴻文一篇,都一萬五千餘字,投稿於「咾咕石」季刊,分兩期(五八、五九)刊出;二○一○年四月,應文化局之邀,寫「澎湖縣文化資產專案報告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特別攻擊隊第24、25震洋隊駐澎闢建基地史實初探」一文,都一萬六千餘字,兩文有相通之處。由是觀之,曾文明老師於「鴛鴦窟震洋艇基地史實」,治學之勤,研史之深,是無有出其右者,是吾人所敬佩者。
△鴛鴦窟與藏軍洞一隅(洪明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