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過去是澎湖人捕魚的重要工具,但隨著漁業科技的進步以及從漁人口的衰退,許多石滬只能就地崩塌。
澎湖攝影玩家楊建業表示,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魚梁的一種石滬。石滬捕魚是利用潮差將魚困在石牆內,漁民再撒網捕魚,因此潮差大、潮間帶面積越大的區域,石滬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海藻;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另外,石滬的兩邊也為留有二個洞,就是方便在於抓到魚時可以放進去,讓人不得不配合老一輩的智慧。
石滬數量越多,如吉貝島就有100多座石滬,而近日坐落在西嶼的牛心灣石滬,10多年來未見的煙仔魚,近日來跑進不少肥美的煙仔魚讓石滬主樂開懷,石滬成為觀光網美拍照打卡取景最佳景點,更是老一輩集魚捕魚功能存在。
而澎湖本島南側,七美雙心石滬更是聞名全世界。目前澎湖群島約有2成的石滬還有集魚功能,石滬需要經常性地修繕,沒有人使用的話,消失的速度很快,石滬美麗的地方不只是形體,還蘊含很多無形的知識,像是「滬岸離流當透」,就是長輩們長年觀察潮水線與石滬圍牆線來判斷潮水流速的經驗!
澎湖石滬推測數量應該有近700口,只是有些石滬規模小不容易被發現,是世界上少數還擁有如此高密度且完整度高石滬的地區; 也吸引不少國內遊客到澎湖學習修復石滬,甚至國外學者也來取經。
去年受到日本石滬學者邀請到日本漁村分享修復石滬的歷程的楊馥慈說,這才了解澎湖石滬的完整性、密度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因此在「石滬資訊平台」不少文章附有英文與日文翻譯,就是為了把澎湖石滬推向國際,讓世界看見臺灣石滬的研究價值。
△石滬除了可以用來做觀光網美拍照打卡取景。(莊惠惠攝)
△石滬兩邊留的洞方便抓到的魚置留處。(楊建業提供)
△民眾開心體驗石滬抓魚樂。(楊建業提供)
△石滬抓魚看到老一輩漁民的知慧累積。(楊建業提供)
△石滬兩邊留的洞方便抓到的魚置留處。(楊建業提供)
△民眾開心體驗石滬抓魚樂。(楊建業提供)
△石滬抓魚看到老一輩漁民的知慧累積。(楊建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