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容法師表示,世間人人都期盼「多福多壽、大富大貴、長命百歲」,但福壽能否雙全,端看因緣是否具足。福德的累積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從「莫以小善而不為,莫以小惡而為之」的生活態度開始。善惡因緣由自心造作,向佛菩薩祈求固然重要,但業力亦是「自作自受」,善業帶來福報,惡業則感惡果。因此,想要福壽長存,必須從自身的行為著手。
法師指出,持戒行善是培福延壽的關鍵。「不偷盜得福報,不殺生得長壽」,戒行清淨、善業具足,自然能消災免難;反之,劣行惡業則會斷絕福壽。福壽之外,更需要智慧相伴。《法句經》說:「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若有壽無智,終究迷失方向,因此學佛需正觀因緣,才能真正遠離業障。
談及滅罪除障的方法,覺容法師說明,《藥師經》具有三大功德:聞名滅罪、現世離苦、來世往生善道。聽聞佛名、誦持咒語,都能逐漸轉化煩惱與惡業,使身心清淨。他提醒,罪從無明而來,不知善惡而造作惡行,因此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從願意原諒與懺悔開始,「別人是否願意原諒我?我能否原諒他人?」當心轉了,惡也能轉為善。
覺容法師並以佛教典籍談疾病的成因。《佛醫經》指出,身心疾病往往來自飲食不節、過度疲勞、憂愁瞋恚等;《清淨道論》提到風、痰、飲食不調,以及過去業力等八種原因;《摩訶上觀》則說明四大不調、鬼神干擾、惡業所起皆可能致病。世間良醫需「知病、知病源、知對治、知治法」,才能斷除病因、杜絕復發。佛法也是治病的良藥,能把貪欲轉化為喜捨,將瞋恚化為慈悲,將愚癡轉成智慧,讓身心回到健康的軌道。
他比喻人的心如工廠,若生產出的是慈悲、喜捨,周遭自然充滿善緣;若心中都是貪瞋癡,自然遭遇困境與障礙。「人心若好,自然可以消災免難。」因此修行不只在寺院,更在生活中的每一念、每一行。
最後,覺容法師祝福大眾:「日常生活中照顧好身與心,自然能擁有歡喜與法喜,帶著信心與力量,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必能創造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