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復源報導】由海洋委員會支持,成功大學劉舜仁教授團隊聯手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成大昶閎科技、博藤海洋生技等產官學單位所共同推動的「循環澎湖」計畫,歷經研究與測試成功將在地廢棄資源砂砱(死亡珊瑚碎屑)轉化為低碳3D列印材料的創新應用,成果於昨(1)日上午在博藤赤崁村基地正式發表。
據了解,砂砱於澎湖沿岸淤積,不僅占據珍貴海岸空間,更對潮間帶生態造成壓力。該計畫以「循環漿體技術」為核心,結合仿生設計思維,成功將砂砱轉化為可用於3D列印的生態建材,並透過3D列印製作出生態礁體與多功能建構元件,開啟材料循環與生態修復的全新格局。
劉舜仁教授指出,團隊開發的砂砱3D生態礁已在澎湖亞潮帶完成實地布放,具備多孔隙仿生結構,有助於海洋物種棲息與生態復育。同時也將海洋碳酸鈣材料(如砂砱與牡蠣殼)微型化,製作出可應用於觀賞及學術研究的珊瑚復育基座與裝置型礁體,落實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循環澎湖」計畫不僅為台灣離島海洋治理與材料再生提出全新解方,更朝向國際級永續循環設計邁進,為全球類似海島地區提供可參考的創新模式。發表會中展示砂砱3D列印技術、仿生生態礁、微型珊瑚平台及空間應用模型,展現跨領域整合的成果與潛力,吸引眾多學界、產業與地方政府代表參與及肯定。



▲循環澎湖計畫正式發表。 (李復源攝)
據了解,砂砱於澎湖沿岸淤積,不僅占據珍貴海岸空間,更對潮間帶生態造成壓力。該計畫以「循環漿體技術」為核心,結合仿生設計思維,成功將砂砱轉化為可用於3D列印的生態建材,並透過3D列印製作出生態礁體與多功能建構元件,開啟材料循環與生態修復的全新格局。
劉舜仁教授指出,團隊開發的砂砱3D生態礁已在澎湖亞潮帶完成實地布放,具備多孔隙仿生結構,有助於海洋物種棲息與生態復育。同時也將海洋碳酸鈣材料(如砂砱與牡蠣殼)微型化,製作出可應用於觀賞及學術研究的珊瑚復育基座與裝置型礁體,落實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循環澎湖」計畫不僅為台灣離島海洋治理與材料再生提出全新解方,更朝向國際級永續循環設計邁進,為全球類似海島地區提供可參考的創新模式。發表會中展示砂砱3D列印技術、仿生生態礁、微型珊瑚平台及空間應用模型,展現跨領域整合的成果與潛力,吸引眾多學界、產業與地方政府代表參與及肯定。
▲循環澎湖計畫正式發表。 (李復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