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齒症(Cracked Tooth Syndrome, CTS)已被美國牙科學會(ADA)與牙髓病學會(AAE)廣泛重視,最常見於下顎第一大臼齒,尤其是曾接受大面積填補或根管治療的牙齒。這些裂痕肉眼常難以察覺,初期可能僅侷限於牙冠或牙本質,逐漸延伸至牙髓或牙根,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與齲齒或敏感類似的不適,如酸軟無力,後期則會在咀嚼、咬硬物或接觸冷熱時產生劇烈疼痛。
裂齒的常見原因除磨牙外,還包括外傷撞擊、不預期的咬到硬物、長期咬合不均(如單側缺牙)、齲齒反覆修補、根管治療後未裝設贋復物(據研究裂齒風險可達正常牙的6倍),以及經常咬食硬物(如芭樂、硬糖、堅果、雞骨、螃蟹殼、冰塊)等,都是對牙齒累積性損耗的來源。此外,習慣冷熱交替循環的飲食也被視為潛在危險因子。
診斷上,需結合臨床檢查、牙周探針測試、咬合試紙、染劑辨識與X光根尖片輔助判讀。部分裂痕仍難以一次性確認,常需依據治療反應進一步判斷,甚至必要時進行翻瓣手術確認。
治療方式依裂縫深度而異,淺層裂痕可透過樹脂密封與全覆蓋式陶瓷嵌體修復,此特殊的製備方式除了最大化保留齒質外,其力學設計更可進一步防止裂痕加劇。若裂及牙髓,未感染者可考慮以生醫陶瓷進行活髓治療保留活性;已感染者則需進行根管治療徹底清創,並再以嵌體或牙冠重建。若裂縫延伸至牙根並嚴重影響預後,拔除患齒則為必要手段。
牙齒表層的琺瑯質為全身最堅硬、最高度礦化的組織,甚至超越骨骼;然而由於缺乏細胞,無法像骨折般自行癒合,一旦受損即需專業介入。因此,口腔保健應被高度重視。
簫宇醫師表示,在這個重視品質與健康的時代,早已毋須「打落牙齒和血吞、打斷手骨顛倒勇」的委屈隱忍。牙齒不適應及早就診,配合專業評估與定期檢查,才能及時發現異常、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在裂縫尚未擴及牙根前積極處置,大多數裂齒仍有機會保留與修復,願每位朋友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笑容!
▲牙科簫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