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玲醫師指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影響人體的神經化學物質,其中多巴胺的釋放與成癮行為密切相關。例如,社群媒體上的按讚機制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產生短暫的愉悅感,若同時做為逃避現實壓力或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長期下來可能導致3C使用成癮。她進一步說明,3C成癮往往與心理健康問題並存,如物質濫用、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
目前,政府已推出多項相關自我評估工具,包括針對國小三年級至大學階段學生所設計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以及適用於一般大眾、可迅速評估是否有手機遊戲沉迷傾向的「短版手機遊戲成癮量表」。在座談中,吳醫師也分享了改善3C使用習慣的具體做法。
她強調,建立動機是關鍵,應反思3C產品對自身生活各層面的影響,包括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社交互動等。此外,對兒童而言,家長應事先制定使用規範,例如:明確劃分禁止使用的時間與區域、將3C產品作為學習工具而非主要娛樂來源、並盡量在家長陪伴下使用。
吳醫師強調,將3C產品視為絕對的好或壞都不合理,關鍵在於如何使用。身為父母與教育者,應積極引導孩子培養健康、平衡的使用習慣,以因應科技時代的挑戰。
未來將持續結合在地優質資源,走入更多社區,讓「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深入人心,本縣各社區、機關團體及學校若有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議題需求者,請洽本院社會工作室陳專員,電話9261151分機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