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東華大學綠能技術跨域應用 銀合歡轉生物炭助海洋、土地雙復育 珊瑚生長成效達2.5倍

【記者嚴光澎報導】國立東華大學綠能技術中心近年研發將入侵種銀合歡轉化為生物炭,並應用於海洋魚礁建設,創下珊瑚復育成效較傳統魚礁提升2.5倍的驚人成果。昨日東華大學由綠能光電合作社、無邊境合作社代表跨海來澎,與澎湖縣一條根保健作物生產合作社展開社間交流,雙方達成技術合作共識,將透過銀合歡防治與生物炭技術,同步推動澎湖土地活化與海洋生態復育,為台灣邁向碳淨零目標注入創新動能。

澎湖一條根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益瑞表示,澎湖早年遍佈美麗的天人菊,如今卻因外來種銀合歡大肆入侵,導致全縣76%土地廢耕地遭銀合歡侵吞。單株銀合歡一年就產一萬顆種子,蹦開飄散後極易擴散,其根系更會釋放「含羞草毒」,抑制周邊植物生長,形成單一物種霸佔的惡性循環。更嚴峻的是,銀合歡每年超過2/3時間處於枯枝狀態,不僅與人類競奪氧氣,更對地球永續發展造成威脅。該合作社長期致力活化廢耕地,目標剷除銀合歡並復育台灣原生種「澎湖大豆一條根」,帶動農村再生。

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主任、綠能合作社理事主席白益豪教授表示,團隊近年與恒春畜產試驗所、工研院等單位合作,發展「高溫氣化生技技術」,將砍伐後的銀合歡於1200度高溫下轉化為生物炭。研究發現,將生物炭摻入魚礁材質後,可有效優化海洋微環境,促進珊瑚生長與魚類棲息。南華大學與海洋學院實證顯示,使用生物炭魚礁的海域,珊瑚於8至10個月內即可長至30公分(雙掌張開大小),生長速度為傳統魚礁的2.5倍,對修復珊瑚礁生態系成效顯著。

根據合作計畫,東華大學將協助澎湖一條根合作社建置銀合歡處理技術,首先於「二崁」地區規劃2000平方米土地作為復育實驗場,若成效良好,未來將擴大至二崁、竹灣、大池等地共30公頃土地,甚至能影響全縣全面推動銀合歡清除、生物炭生產與原生種復育。海洋端則將逐步導入生物炭魚礁,目標豐富漁業資源並重建珊瑚礁生態,打造「海洋牧場」示範區。

陳益瑞期盼透過大學研發能量與地方產業結合,讓澎湖從「銀合歡之島」轉型為「永續生態標竿」,並為全台離島地區面對氣候變遷提供實戰經驗。

白益豪表示,東華團隊已累積成熟的生物炭技術與魚礁設計經驗,未來盼與更多縣市、企業及研究單位結盟,將成功模式複製至台灣各地受銀合歡侵擾的區域,並結合「藍碳」與「綠碳」策略,加速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





▲澎湖縣一條根保健作物生產合作社長期致力活化廢耕地。(嚴光澎攝)

▲東華大學由綠能光電合作社、無邊境合作社代表跨海來澎,與澎湖縣一條根保健作物生產合作社,雙方達成技術合作共識。(嚴光澎攝)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