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畫面當中這又稱為扶乩,和一般各宮廟看到的乩身直接傳達神意是不同的這是透過儀式,神靈透過「正鸞」的方式,引導鸞筆在鸞版上書寫文字,接著唱出來解讀神意,最後由紀錄者將所寫下的文字進行筆錄。
扶鸞活動所產生的文字被稱為「乩文」或「鸞文」,而經過校正後集結而成的作品則被稱為「鸞書」這幾本<喚醒勸解>就是這麼來的,而降鸞神明,不限於聖真寶殿神尊,還由主神邀請客神來降鸞文的。
而這扶鸞儀式比乩身小法儀式更早期,一般人叫「鸞堂」又稱「善堂」,是一種以扶鸞方式為主的宗教組織。澎湖的鸞堂多與村里各家公廟並存。
文澳聖真寶殿,原名許真君廟,主祀文衡帝君,副祀慈濟真君,為馬公市區一新社聖真寶殿的分支,早年在馬公一新社成員因躲避戰火暫駐文澳開辦的鸞堂取名為<登岸社禮善堂>,至今有120餘年歷史,並於明治35年1902年設立廟宇,廟宇名稱各取主副祀神稱謂一字合成,即「聖真寶殿」禮善堂。
而為何澎湖會有鸞堂發展呢?善堂發展奠基於咸豐三年(1853年),媽宮發生痢疾,一些文人之士以為天道不彰,欲勉人行善挽救天災,成立「普勸社」,奉祀聖帝真君(即關聖帝君)牌位,這便是澎湖善堂發展之起源,光緒13年(1887年),媽宮士紳林介仁出面復興宣講,並將「普勸社」改名「一新社」,一新社同時也是澎湖地區鸞手培訓的中心,在光緒25年(1899年)到民國66年(1977)期間,一新社陸陸續續輔導澎湖諸方村廟兼辦善堂(鸞堂)。
文澳聖真寶殿百年寫書至今已寫完41本,一本要花費2年半的時間,但隨著時代進步,老一輩凋零,乩身取代傳達神意,間接造成依附各宮廟的善堂不復見,澎湖僅剩少數幾家,為了讓聖教宣揚,端正良善風氣,勸化世人,立功行德,堂員希望更多加入習得善知識。
文澳聖真寶殿每個月農曆初二、初五、初八、十二、十五、十八、廿二、廿五、廿八晚上約19點至21點會在廟內進行,有意加入者,可於該時段前往。
▲禮生等請鸞恭請神尊降駕扶鸞。(莊惠惠攝)
▲神尊降駕扶鸞執筆繕寫書文。(莊惠惠攝)
▲該堂副主席補充說明本登岸社禮善堂評介沿革。(莊惠惠攝)
▲神尊降駕扶鸞執筆繕寫書文。(莊惠惠攝)
▲該堂副主席補充說明本登岸社禮善堂評介沿革。(莊惠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