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三總神經內科許育維醫師淺談「巴金森氏病」

【記者莊惠惠報導】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在年長者中,巴金森氏病是常見運動功能障礙的原因。巴金森氏病是一種漸進性的中樞神經退化疾病,罹病時患者身體及四肢會逐漸產生顫抖,尤其在肢體休息時較為明顯。同時肌肉力量逐漸減退,走路時身體前傾、駝背;剛開始時步伐先是變慢,之後逐漸變成小碎步,並容易在行走幾步後反而向前直衝、不易停止。患者的肌肉也會變得僵硬,影響手腳關節或頭頸部;臉部的肌肉也會受到影響,看起來較無表情變化,在醫學上稱此為「撲克臉」或「面具臉」。

三總澎湖分院神經內科許育維醫師表示,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的姿態調節也會變差,同時逐漸失去平衡感,造成容易摔倒,最終導致無法行動、長期臥床。除了運動障礙外,患者也常有慢性疼痛、睡眠障礙、便祕、及精神症狀;如憂鬱、躁動、焦慮、認知障礙及失智等現象。

此病好發於老年人,患者常在50至80歲間發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60歲以上流行率約百分之一;70至80歲則約百分之二;且在男性的罹病比率較女性稍高。巴金森氏病和大腦深部的基底核以及黑質內的腦細胞快速凋亡,造成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因正常人腦內需要「多巴胺」來協調肌肉的活動;若缺乏足夠的多巴胺,就會產生各種運動障礙的症狀。

診斷巴金森氏病,主要靠患者病史和神經內科醫師的檢查,排除其他會產生類似巴金森氏病症狀的疾病,包括腦中風、水腦症、腦腫瘤、失智症、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腦外傷、甲狀腺功能低下、維他命B12缺乏等。藉由醫師安排相關的抽血檢驗及腦部影像檢查來做鑑別診斷。

雖然目前為止的醫學研究尚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病,或使腦部凋亡的基底核及黑質神經細胞再生,但患者仍可以藉由藥物來控制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首先以口服補充多巴胺、或使用促進腦部剩餘黑質細胞分泌多巴胺之藥物,彌補因退化所減少的多巴胺製造量,並配合各種輔助藥物,以調節顫抖及其他運動障礙、或精神症狀。當病情持續進展時,部分中晚期巴金森氏病患者也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如基底核燒灼術、腦深部電極刺激術等,需由神經外科醫師審慎評估患者症狀,及手術適應症後始為之。

許育維提醒,若家中年長者出現有疑似症狀,建議儘早帶至神經內科醫師診斷、評估、或開始藥物治療,以減少因神經功能障礙,而影響生活品質,並減少跌倒或碰撞帶來的意外風險。



△三總神經內科許育維醫師淺談「巴金森氏病」。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