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惠惠報導】澎湖縣定古蹟台廈郊會館(水仙宮),在歷經20個月修建,8日舉行祈安遶境大典。深具歷史意義的宮廟修復完成,重煥昔日的風采,也保存地方特有信仰與歷史文化資產。
台廈郊水仙宮修建落成,一連兩天進行馬公市區祈安遶境大典,來自台澎的友廟展開市郊遶境。昨天市區遶境祈安後進行入火安座大典,修建委員會主委藍凱元親自在宮前向各友廟表達感謝。
陳光復表示,臺廈郊會館是縣定古蹟,除宗教性質外,以往更兼具交換商務資訊、洽談買賣與辦理鄉里公益事務的場所,它的興衰反應澎湖早期對外貿易盛況及馬公市區商業情形的改變,也見證了澎湖地區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與經濟變遷。
陳光復說,澎湖文化資產豐富而多元,古蹟密度在全國數一數二,縣府會持續爭取經費妥善維護古蹟,提升古蹟本身的文化資產價值。
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藍凱元表示,除了本地外,也感謝從台南來的陣頭及3神轎各友廟共襄盛舉,一連兩天的廟會遶境祈安慶典,順利圓滿。
「台廈郊會館(水仙宮)」最初建於清康熙35年(1696年),由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內祀五水仙尊王,是澎湖4大古廟之一(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水仙宮)。在1900年日治期間改稱「台廈郊實業會館」,1929年改建成面寬三開間的兩層樓式建築,1樓做為台廈郊辦公使用,2樓為水仙宮。
臺廈郊會館修建落成入火安座剪綵大典,由縣長陳光復、立法委員楊曜、澎湖縣議會副議長藍凱元也是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議員吳政杰、文化局長洪棟霖、修復委員會主任委員洪文上、修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長青、台南新宅景福祠董事長陳建欽、馬公市長黃健忠等共同剪綵,完成入火安座儀式後正式對外開放。
文化局表示,74年指定為縣定古蹟的臺廈郊會館,雖經歷史更迭已不復早期年代船商熱絡常景,但足以反映澎湖地區早期與中國大陸及台灣商業貿易的情況,且在澎湖的廟宇建築和文史上,有著存在的價值意義。
臺廈郊會館經澎湖縣政府邀請專家現況檢測,發現各部位均出現程度不一的毀損情形,前後歷經30年,110年8月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舊如舊」原則來進行修復,歷時20個月,完工後臺廈郊會館,具體發揮歷史文化傳承與古蹟修復的精神,再展昔日風華。
△臺廈郊會館修建落成剪綵,陳光復:古蹟修復腳步不停歇。(莊惠惠攝)
△台廈郊會館落成入火典禮,神明安座。(莊惠惠攝)
△馬公水仙宮修建落成往日風華再現。(莊惠惠攝)
△臺廈郊會館修建落成入火安座剪綵大典。(莊惠惠攝)
△開廟門入火進宮安座。(莊惠惠攝)
△神明安座大典。(莊惠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