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澎湖中心表示,選在乍暖還寒的天氣,與社區民眾一起在潭邊與馬公重光海草復育區2處海域進行放流中心自行培育的蟹苗,每隻約0.5公分,蟹苗放流後,躲藏海草床中,豐富的有機碎屑及附生藻類孕育了許多小型生物,可提供稚蟹的食物來源,增加存活率,已成為遠海梭子蟹稚蟹的中途之家,蟹苗有機會在沿岸淺海順利長大。
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因個體大、肉量多且風味鮮甜,深受消費者喜愛,又因經濟價值高,漁法簡易,作業成本低,成為澎湖沿近海主要漁獲對象之一,近年來遠海梭子蟹因漁獲資源採捕,導致產量減少,透過人工孵化培育放流來增裕漁業資源。
副研究員王俊堯表示,克服冬季水溫寒冷限制,3月11日孵化沙蟹蟹苗10萬尾,預計8個月能達成熟體型,存活率初估可達4成,由於漁業署修法,今年8月1日起至12月底禁採開花母蟹,可望讓沙蟹能順利完成傳宗接代任務,有效復育海洋資源,不會因個體剛成熟就受到採捕壓力。
去年澎湖海洋研究中心與台電公司尖山電廠合作,在潭邊社區放流水晶鳳凰螺,在地民眾反應資源增長效果佳,因此接續在潭邊海域放流沙蟹苗,以豐富當地之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
水試所澎湖分所為漁業永續,先後在白沙大倉、馬公青灣、湖西潭邊與馬公重光等海域和海草復育區放流有遠海梭子蟹、水晶鳳凰螺,豐富當地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
△湖西潭邊社區自發性保育,成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放流地點。(莊惠惠攝)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突破沙蟹冬季繁養技術,成功培育出沙蟹苗。(莊惠惠攝)
△副研究員王俊堯與潭邊村民一起放流沙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