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雙龍潭眺拱北山」游觀橋上晨昏裡,鳥雀呼朋彩蝶巡!

詞牌:瑞鷓鴣

一木一兵植要津,防區拱北妙回春,

軍方大力支援配,綠意遍山排列陳;

蓄水廣開潭澤用,節流齊往底漥奔,

龍蟠橋映龍泉對,蝶鳥聞風到處巡!

<陳國彥>

拱北山區扼險津,兵工植樹幾經春,

迷濛嵐氣微風動,蓊鬱層林妙態陳;

潭闢雙龍天雨集,庫收一路水流奔,

游觀橋上晨昏裡,鳥雀呼朋彩蝶巡!

<陳鼎盛>

【記者 陳鼎盛報導】澎湖少雨多旱,雖有興仁、成功、東衛水庫蓄水使用,而不敷民需,況遇雨季,雨潦又難聚集,多流入海,殊為可惜。

建雙龍潭

民國八十二年,澎湖防區司令官宋川強中將,為謀改善,乃指示防區官兵,於拱北山麓闢建看天湖,聚儲拱北山區雨季排流之地表水,以資澆灌樹木、洗滌鹽霧。水塘既成,規劃整體景觀,建龍蟠、龍泉拱橋,夾伴蒼鬱林木以美化之,提供民眾休憩之用。一景一木,官兵胼手胝足以成。此地名稱:「雙龍潭」,面積四公頃,栽植苗木一六○○○株,有:小葉南洋杉、水黃皮、榕樹等。民國八四年交與澎湖造林工作隊執行海岸林綠化計畫。

眺拱北山

自雙龍潭北望,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拱北山也。拱北山陽,有天人湖與東衛林區;拱北山上,築以戰壕、戰堞、瞭望台等防禦性設施。區內最重要資源—拱北砲台為清‧劉銘傳於澎所建四大砲台之一。無論建築特色、佈局,皆國際級古蹟水準。

大面積造林

民國八十年,澎湖造林工作隊成立。以可供造林之公有地面積有限,經協調澎湖防衛司令部提供大面積軍地,施行造林。如拱北、大城北、龍門、五德、菜園約九○餘公頃。拱北山造林,迺於八十一年展開,兵工支援。造林樹種—恆春河岸林樹種,包括:南洋杉、榕樹、黃槿、白水木、草海桐、台灣海桐、台灣海棗等十種有餘;狼尾草為綠籬,以為防風林帶。易單造林樹種—木麻黃造林模式,採生態造林之方法,營造海岸林,為爾後澎湖海岸造林實施之範例也。亦建立兵工協助大面積造林之合作模式。期間,甚者,日出兵力三○○○,運輸工具一○○輛,七天造林六○公頃,留下輝煌紀錄,留下無數佳話。

附錄 拱北山

大城山地處城北村聚落西南隅,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即澎湖本島最高之山拱北山,因能拱護北方,故名。早年山上即設有城堡(砲台),日治時代沿用,故稱「大城」或「大城山」(北方的村落叫「大城北」)。自昔迄今都屬軍事區,但自欣欣路往北走,穿過衛兵哨(可通行),可達東衛里和大城北。文獻參照|《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拱北山為澎湖本島地勢最高之處(海拔五五‧八三公尺),山勢從城北村的南端延伸至該村西側,清代稱此為大城山,該山「當大山嶼之中,距廳治五里餘;為廳治少徂山,乃澎山最高者。延袤七、八里,崗巒平衍,遠盼如列屏。凡臺、廈舟艘往來,皆指此為圭臬。山項高處,前人築城其上,周僅二、三里,遺址猶存(山以此得名)」。

由於地理上的重要性,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荷蘭人於明末天啟(一六二二|一六二四)即在此築城,清末劉銘傳也興築大城北砲台。日治時期,軍方命名此處為拱北臺,因而逐漸以拱北山取代大城山的稱謂。戰後,此處仍為本縣重要的軍事要地,至今仍處軍事管制區,城北村民仍稱此處為「大城」。(文字來源:湖西鄉志上冊|二○一○出版)



△雙龍潭一隅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