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醫師課題中,從毛孩行為與情緒切入主題,動物情緒分為紅黃綠理論,應避免讓毛孩情緒過度刺激,產生焦慮與暴怒,並明白動物出現吠、咬、捉強烈攻擊行為背後動機,例如:喵星人皮膚較敏感,當喵貓有要求我們互動再給予回饋;貓咪愛亂尿尿是因安全感不夠,藉此來表達情緒,飼主因從環境衛生管理與藥物介入外,喵爸媽更要充分時間與喵寶貝互動,重拾信任感及建立優質親子之關係;加入多貓家族民眾,家中應有提供讓牠們隨時地、無限制、無障礙躲藏空間及安心感,年長貓隻是否能包容新成員,來瓜分喵爸媽關注的愛,這些評估為多貓家族應先做好規劃。
犬隻會出現分離焦慮、恐懼、社會化不足,為何會過度失控呢? 林醫師指出,當解決完心理問題(還牠一顆清醒的腦袋)才能討論行為訓練,飼主做到降低環境帶來的刺激,避免毛孩產生壓力,替毛孩建立安全感空間、提升環境豐富度(擺放益智玩具),穩定陪伴玩樂時間;課堂中汪爸媽帶來汪寶貝,經由醫生現場實體教學,社會化訓練就是要讓狗狗面對狀況,從中做「正向訓練」,透過獎勵正確的方式,培養友好關係增加毛孩對主人的信任度。
課程中一層層揭開寵物行為模式的神秘面紗,林醫生強調,解開心愛毛孩行為裡的情緒暗號以及因應之道,飼主是為關鍵角色,避免擬人化解釋毛孩行為問題,而是站在毛寶貝角度思考,才能增進彼此親子親密度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