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謝恆毅主任表示,為使蟹苗放流效益提高,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早在103年就在大倉灣北邊海域著手設置「海草移植復育試驗區」,以人工方式移植單脈二藥草、甘草、卵葉鹽草等近5萬株,歷經數年後,移植復育的海草植株在有原來的100平方公尺已增加至500平方公尺以上,儼然已有海草床的規模可做為遠海梭子蟹稚蟹的新家。
謝恆毅指出,透過海草床植被隱蔽的功能,除可降低放流蟹苗被掠食者捕食的機率外,海草床豐富的初級消費者如扁跳蝦、麥稈蟲、稚貝與稚螺等,也可提供所放流蟹苗的食物來源,進而確保沙蟹種苗得以順利成長。
由於蟹苗在放流過程中,已有不少掠食者在中途等候攔截,使得存活率偏低,因此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放流管輔助,透過潛水人員下海定位,直接導引膠管進入海草區,並用海水力量將蟹苗沖入海草區,使蟹苗立即躲入海草區內,可望大大提升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