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來路不明之植物或野菇「不採不食」 防毒食品中毒

【記者李三祿報導】民眾至野外登山、踏青、遊玩時,容易發現生長在野外不知名的野生菇蕈、姑婆芋等植物,若隨手採摘回家烹煮食用或贈送他人,恐會出現嘔吐、腹瀉、噁心或喉嚨痛等天然毒食品中毒之症狀。臺灣地區氣候多雨潮濕,適合菇類及姑婆芋生長,民眾未仔細觀察及比對,則無法分辨品種,若食用,則可能引起天然毒食品中毒之症狀。

依食藥署統計,107年有2例民眾誤食綠褶菇中毒案例,分別為6月臺中市2位民眾回家途中採集路邊野菇,回家烹煮食用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9月澎湖縣1家4口食用戶外採摘之野菇炒木耳,食用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經以分子生物鑑別檢驗後,確認皆為有毒「綠褶菇」。

「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菌蓋呈半球形平展可至寬20公分,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誤食後1-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衛生局局長蕭靜蓉呼籲,民眾切勿為逞一時口腹之慾,而賠上了自身的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再次提醒,民眾若看到生長在路邊、野外等地之不明植物或菇類等,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以避免因誤食中毒而危害自身健康安全亦擾了出外遊玩的愉快心情。


△綠摺菇、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