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路邊的野菇不要採 小心「中毒」

【記者李三祿報導】連續多日下雨,野外或郊區草地上突然長出許多白色的菇類,常常讓路過民眾相當好奇,也吸引民眾的目光,紛紛拍照留念,甚至有民眾摘下回家炒菜,其實這可能是有毒的「菇類」。民眾在野外採集有毒野菇食用容易造成食品中毒症狀,其中尤以「綠褶菇」發生的案件數最多!由於此種有毒菇類,與數種可供食用的野菇外型類似,有如「雞肉絲菇」,民眾常因誤判而造成誤食發生中毒。
綠褶菇又稱綠孢環柄菇,是蘑菇科青褶傘屬的一種真菌。成長時蕈傘先是白色再漸變成淺土色,直徑約十多公分,菌柄可高達十五公分,菌褶幼時白色成熟後漸成灰綠色,即名字綠褶菇的由來,孢子印為暗綠色。夏天至秋天常在草地上成群出現,菌絲體在地表以輻射狀蔓延生長,菇體冒出地面時成環狀排列,美麗卻是有毒。
民眾對於野生菇類常有一些錯誤的認知,以為顏色鮮豔的菇類才有毒,因此誤判路邊看到的小白菇,而將「綠褶菇」摘下來炒菜吃。如果不幸誤食綠褶菇,通常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血便及脫水等腸胃型中毒症狀,潛伏期為1-3小時。
衛生局陳淑娟局長呼籲「路邊的野菇不要採」,看到林間、草地或腐木生長出的野生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的觀念,以免誤食造成食品中毒。萬一不幸中毒,應儘快就醫,並保留所食用的菇類檢體或照片,以供鑑別作為病因之判定,同時也可幫助醫師做為判斷急救之方向。


△路上菌類。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