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小瑜報導】澎湖縣社區總體營造中心於114年9月23日舉辦「澎湖鸞堂文化路徑走讀:一起走進神明的故事」,活動特別納入返鄉青年邱瓊瑩(鐵線清水宮文堂主邱君壯孫女)發起「神遊筆計」社區營造計畫,並與「藍手起家文化工作室」陳柔安老師合作,帶領民眾走進廟宇與社區,透過導覽、藍曬創作與現場觀禮,體驗文鸞文化的獨特氛圍。
活動當日,參與者先在鐵線社區活動中心聆聽文鸞故事,並親手進行藍曬創作;走訪鐵線清水宮,理解文鸞與武壇文化的差異;最後更在文澳聖真寶殿觀禮,親身感受神明降筆的莊嚴儀式。這樣的安排不僅讓民眾從多元角度認識鸞堂文化,也突顯青年在文化再詮釋與傳承中的重要角色。
澎湖的鸞堂文化歷史悠久,自清代以來深刻影響地方發展。面對戰亂、瘟疫與社會動盪,扶鸞活動透過神明降筆帶來勸善教化與心靈慰藉,使社群在困境中獲得安定力量。鸞書不只是宗教文本,更承載著澎湖人的智慧與價值觀,從咸豐年間的「普勸社」(後改名「一新社」)到今日持續降筆的聖真寶殿,展現了信仰的韌性與延續性。
澎湖的鸞堂緊密結合民間信仰與社會議題。歷史上,鸞堂曾以降筆詩文批判非法漁業行為,展現宗教對環境保護的關切;甚至有兔兒神降臨,傳達對同性之愛的尊重與不歧視,體現宗教文化與社會互動的多元樣貌。這些珍貴的文獻與記憶,早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澎湖社會發展的重要軌跡。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年輕世代參與扶鸞的人數逐漸減少,部分善書撰寫更面臨中斷危機。透過此次文化路徑推廣,社區期待引發更多人對文鸞文化的關注與珍惜,使這段融合歷史、文學與信仰的文化資產能延續不輟。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表示,鸞堂文化是澎湖珍貴的宗教資產與人文資源。此次走讀活動結合廟宇導覽、文史講解與現場觀禮,不僅讓民眾體驗宗教儀式,也引發大眾思考土地、信仰與社群之間的連結。文化局期盼未來能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為文鸞文化注入新能量,推動澎湖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



▲民眾親自參與文鸞降筆過程。
▲鐵線清水宮文堂主邱君壯與民眾以問答的方式認識文鸞文化。
▲文澳聖真寶殿著善書的歷史已有120餘年,未曾間斷,至今正在進行第四十一集的撰寫。
活動當日,參與者先在鐵線社區活動中心聆聽文鸞故事,並親手進行藍曬創作;走訪鐵線清水宮,理解文鸞與武壇文化的差異;最後更在文澳聖真寶殿觀禮,親身感受神明降筆的莊嚴儀式。這樣的安排不僅讓民眾從多元角度認識鸞堂文化,也突顯青年在文化再詮釋與傳承中的重要角色。
澎湖的鸞堂文化歷史悠久,自清代以來深刻影響地方發展。面對戰亂、瘟疫與社會動盪,扶鸞活動透過神明降筆帶來勸善教化與心靈慰藉,使社群在困境中獲得安定力量。鸞書不只是宗教文本,更承載著澎湖人的智慧與價值觀,從咸豐年間的「普勸社」(後改名「一新社」)到今日持續降筆的聖真寶殿,展現了信仰的韌性與延續性。
澎湖的鸞堂緊密結合民間信仰與社會議題。歷史上,鸞堂曾以降筆詩文批判非法漁業行為,展現宗教對環境保護的關切;甚至有兔兒神降臨,傳達對同性之愛的尊重與不歧視,體現宗教文化與社會互動的多元樣貌。這些珍貴的文獻與記憶,早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澎湖社會發展的重要軌跡。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年輕世代參與扶鸞的人數逐漸減少,部分善書撰寫更面臨中斷危機。透過此次文化路徑推廣,社區期待引發更多人對文鸞文化的關注與珍惜,使這段融合歷史、文學與信仰的文化資產能延續不輟。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表示,鸞堂文化是澎湖珍貴的宗教資產與人文資源。此次走讀活動結合廟宇導覽、文史講解與現場觀禮,不僅讓民眾體驗宗教儀式,也引發大眾思考土地、信仰與社群之間的連結。文化局期盼未來能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為文鸞文化注入新能量,推動澎湖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
▲民眾親自參與文鸞降筆過程。
▲鐵線清水宮文堂主邱君壯與民眾以問答的方式認識文鸞文化。
▲文澳聖真寶殿著善書的歷史已有120餘年,未曾間斷,至今正在進行第四十一集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