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會由文化局陳鈺雲局長開場,本次調查研究計畫經歷16個月,透過歷史研究、田野調查、科學檢測與跨領域分析,共調查17間廟宇、18件標的,完整記錄了澎湖地區自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至戰後的石香爐與磨石子香爐工藝,並提出具體的文化資產價值與保存建議。
計畫主持人李建緯教授,以專題演講〈爐香裊裊,以石為堅〉揭示調查成果,指出澎湖的磨石子香爐及石香爐展現了幾項獨特之處:研究發現,澎湖的石香爐大多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石材玄武岩,且工藝技術可能比想像中更早發展;在形制上有別於台灣本島常見的長方形「馬槽式」香爐,澎湖出現了多角形香爐,以及獨特的落地型圓形金爐;彩繪及工藝上,部分石香爐表面留有彩繪痕跡,證明早期石香爐與木質香爐一樣會進行彩繪裝飾。其打石工藝細膩,如透雕捲草耳,展現了高技術的石雕工藝,不同於單純的粗糙加工。
計畫助理廖俊凱先生分享澎湖地區所見磨石子文物與其角色,從磨石子技術的起源、傳入、建築應用,到澎湖的磨石子文物在形式與工藝上展現出的獨特之處,包含玻璃畫工藝、磨石子籤筒,澎湖的磨石子文物不僅是日治時期技術引入的產物,更是在地材料與匠師智慧結合下的獨特文化表現,具備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成功大學博士生陳英豪先生以內垵薛家發成號的磨石子產業為例,介紹澎湖磨石子產業的發展脈絡。薛家發成號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家族企業的興衰,它更提供了珍貴的歷史線索:從傳統的漁業加工跨足到新興的磨石子建築與工藝,反映了日治時期澎湖的產業發展與技術引進,見證在地產業的轉型;透過家族口述歷史與現存文物,證實了澎湖磨石子工藝是由特定家族傳承,並在外遷過程中將其獨特的風格帶到了台灣本島,揭示工藝的傳承脈絡;內垵薛家的作品風格,可作為澎湖磨石子文物的重要參考,為研究澎湖在地藝術與工藝特色提供了具體的案例。
由科學檢測專家何孝倫先生解析香爐材質與顯微結構,透過非破壞性的目視檢測、顯微鏡觀察表面紋理,以及使用非取樣式儀器檢測,直接在文物表面進行成分分析。經檢測發現,澎湖的磨石子香爐由基材(水泥、樹脂等黏著劑)和骨材(碎石、貝殼等)混合製成,其骨材使用了大量的貝殼碎片,顯微鏡下可見明顯的珍珠光澤與生長紋路;而天然石香爐材質為玄武岩,且主要為細緻玄武岩,因其成分與質地較不適合用於戶外大型石雕,但適合室內擺放的香爐。最後由團隊與與會人員共同欣賞文化局所藏三官殿石香爐與磨石子香爐,近距離觀察文物,掀起現場討論熱潮。
澎湖自104年起推動「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建檔計畫」,本次成果延續既有基礎,進一步聚焦於石質與磨石子香爐。這些香爐不僅是廟宇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信仰器物,更體現了地方工藝、社會記憶與文化流動。透過此次計畫,相關標的已獲得完整紀錄與評估,未來也將作為指定一般古物或列冊的重要依據。
澎湖縣文化局表示,未來將持續展開不同主題性文物的調查研究,推動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並以公開發表的形式,邀請更多民眾走入文化現場,共同守護與傳承澎湖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