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公共藝術經歷二十餘年至今,已餘百件作品,實為本縣重要藝術資源,可謂雙十有成。為推廣本縣公共藝術教育及提升環境美學,文化局於本年度辦理本縣公共藝術普查及教育推廣計畫,即日起至2026年底止,每月擇一作品進行系列報導,帶領大眾進入公共藝術世界,擴大藝術接觸面向,實踐菊島公民美學。
行政院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的公共藝術作品「希望之門」,由雕塑家廖文榮設計、蔡勝英施作,於民國95年(2006)完成。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位於嵵裡聚落東北方的青灣。民國91年(2002)農業部還稱為農委會,籌建「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澎湖支庫」(簡稱馬公種原庫),此公共藝術作品-「希望之門」即應運而生。
1990年代,全球對於「物種種原」保存的重要性逐漸有共識,臺灣也在民國87年(1998)啟動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計畫,選定青灣海域作為馬公種原庫主要基地,負責澎湖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種類之保種繁育與棲地維護、種苗放流等業務,以厚植臺灣水產養殖、海洋牧場與栽培漁業發展之根基。
澎湖作為臺灣漁業重鎮,馬公種原庫的建立意義非凡,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任重道遠,藝術家以「希望之門」作為創作理念,以兩個立方石柱為主體,形成「門」的象徵,石柱表面一則以粗糙、一則以亮面為處理方式,粗糙面表陽,亮面表陰,意在陽暖陰、陰陽調和,呼應陰陽為天地萬物起源之道。而兩石柱左右嵌合直立,構築成門,石柱間的狹縫表示此路的逆境,唯勇敢穿過這道象徵「希望」的門,不畏困境,才能在歷經磨難後成長、新生與茁壯,找到生命中的希望。
▲希望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