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兩屆馬公市長的葉竹林,長年深耕澎湖地方,累積了驚人的基層實力。他早年曾擔任立委助理、里長、縣議員到兩屆馬公市長,熟稔地方脈絡;又出身藍營黃復興黨部背景,在榮民及軍系族群中影響力極深。
在馬公市長任內,葉竹林施政貼近民意,成功連任,顯示其政績獲得選民肯定。即使卸任公職後,他依然奔走城鄉,各里鄉親對其人脈網絡與服務熱忱有口皆碑。葉竹林常親身參與各項地方活動,從廟會繞境時扛神轎到學校義賣會場與民眾交流,不辭辛勞深入基層,展現出接地氣的親民作風。
這種貼近民心的態度,加上他海軍陸戰隊退役的強健體魄,更拉近了與庶民的距離,為他贏得廣泛的鄉里支持。長期以來,他善用社群媒體持續發聲,關注縣政與民生議題,同時帶領團隊走訪各村里傾聽民意,廣納地方菁英與退役軍公教人士加入陣營強化後盾。
正因為這種紮實經營,葉竹林在澎湖形成了穩固的票源結構與組織動員力,堪稱當地泛藍陣營中知名度最高、基層網絡最完整的政治人物之一。
令人矚目的是,儘管葉竹林展現強大實力,國民黨澎湖縣黨部卻公開表態「依黨章規定,葉竹林不可能獲得提名參選」,同時又補充「也不排除有合作空間」。這種話術耐人尋味:一方面強調制度紀律,不給予葉正式提名;另一方面又刻意不關死大門,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埋下伏筆。
此舉無疑釋放出矛盾的政治訊號。一方面,地方黨部主委陳雙全此番表態顯然是顧及黨內規範和某些深藍選民的觀感——那些對葉竹林2022年脫黨參選仍心有芥蒂者。另一方面保留合作可能性的表態,則透露出國民黨在戰略上的騎牆與掙扎。
畢竟澎湖選情現實擺在眼前:葉竹林已經是藍營在地最具勝算的人選。國民黨若另提他人,等同重演藍營內鬨、自相競逐的戲碼,結果恐怕是兩敗俱傷。
地方黨部一邊強調不提名葉竹林,一邊又暗示未來或有合作,顯示黨內對他「又愛又怕」的複雜心態:既擔心提名問題違反黨章和先例,又害怕失去葉的票源影響勝選機會。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其實反映出國民黨在地方派系整合上的困境與矛盾。如果無法釋出更明確的一致訊息,基層支持者恐將無所適從,泛藍陣營士氣也難以凝聚。
曙光乍現相信藍營也不想錯失良機,唯獨推派出勝選最佳人選葉竹林才是正道,反之則會重現2022年漁翁得利的慘劇。
投書人: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