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讓西嶼塔燈繼續發光 讓世界看到西嶼

【記者莊惠惠報導】「西嶼塔燈」是歷史的見證者,它默默地屹立在海岸線上,承載著無數故事。然而,古蹟本身是無法說話的,它需要文獻記載以及文化傳承的力量,才能將其歷史故事傳承下去。歷經逢甲大學師生用心考證,終把西嶼塔燈文化傳承將古蹟和文獻相連結,透過西嶼鄉公所在鄉長李添進的主導下,在今年的母親節活動推出難得一見的老舊照片展,不只鄉親的生活照更呈現西嶼塔燈其歷史價值,讓世人知道它曾存在的重要性,更難得讓西嶼塔燈繼續發光,更想讓世界看到西嶼。

西嶼塔燈於清光緒元年(1875)12月30日漁翁島燈塔啟用,也是全台最唯一老舊洋式燈塔。因為詳盡的調查,更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創新國際圖書館獎,分別榮「獲燈塔獎」及「書法獎」。

「讓西嶼塔燈繼續發光」在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的何潔芯、陳昱如、簡芷榆同學,吳鎮添、景祥祜、謝鶯興、陳惠美、梁嘉豪、王瑋樂等老師的指導,終考證到當初西嶼塔燈的演變,到如今的漁翁島。

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英、美、日、法等國即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清同治13年(西元1874)規劃設計,採用當時最新輔航設備,在西嶼塔燈舊址附近,興建新式燈塔,新式燈塔為圓形鑄鐵造塔身,塔身外觀漆成白色。於是西嶼塔燈的名稱也隨著傳統燈塔的拆除,在官方文獻中的名稱改為漁翁島燈塔。新建現代燈塔的位置是靠近當時傳統塔燈建築。

香港「景教授」因對燈塔研究相當有興趣,經過七年的辛勤努力和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在西嶼塔燈舊照片的基礎上,通過考據、尋求當地鄉親幫助、請教專家以及研究討論,最終成功辨識出了西嶼塔燈上的12尊神像和觀音神像,並且將結果紀錄在《西嶼的故事》中,為當地文化保護與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香港燈塔研究員王瑋樂表示,從漁翁島燈塔海平面圖得知西嶼塔燈前面那個天后廟在這裡,為何西嶼塔燈要拆掉,因塔燈高度比漁翁島還要高,擋住漁翁島的光,塔要拆掉當時沒有把神像拆掉,放到附近的慈航寺。

外垵國小許有志校長表示,清乾隆(1778年),臺灣為了方便由厦門而東來的船隻,避免船隻在澎湖擱淺, 特地選擇西嶼作為航海的標誌。在歷史的大洪流中,清朝的燈塔被迫改成新式鐵柱現代式的燈塔,都有記載在日本人的文獻,甚至外國人的文獻。

其中,埋葬在燈塔上面有一座玄武岩的十字架,則為當時一個英國人在守護塔燈的站長,娶一個日本女子,生了個混血兒,不幸8歲時因病過逝,使有如今玄武岩十字架這段歷史。

許有志說,17年前回到家鄉即開始做田園調查,研究最直接證據就是照片,有一天景教授帶英國人來用筆電讓我看照片,田調那麼久,終於用一張照片可以完全考證書籍上及地方耆老說的,用一張照片完全說清楚,證明歷史的價值性,這次西嶼鄉公所辦了老舊照片展,目的歷史文物及故事需要傳承。

西嶼鄉長李添進感謝逢甲大學做出西嶼塔燈原來的地理位置圖,他們的用心,也歡迎在暑假時逢甲大學可以再來看看他們的成果。







△西嶼塔燈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創新國際圖書館獎,分別榮「獲燈塔獎」及「書法獎」,(從右至左)西嶼鄉長李添進、景教授、香港燈塔研究員王瑋樂、許有志校長。(莊惠惠攝)

△更多完整源請掃描QR Code。

△讓西嶼塔燈繼續發光。(莊惠惠翻攝)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