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和表示,這是一個澎湖特殊的文化歷史片段,首先要從荷蘭人跟澎湖的第一次接觸說起到後來建城的經過始末。
十六世紀中期,荷蘭為了促進與亞洲區的貿易關係,於1602年正式在巴達維亞城創立了東印度公司,作為亞洲貿易基地,由荷蘭駐東印度總督庫恩(J.P.Coen)負責主導,與評議會(統稱:東印度高級政府),定期將在亞洲進行的經濟事務向荷蘭政府報告。
1602年6月荷蘭派艦隊司令韋麻郎帶領荷蘭艦隊從荷蘭的TEXEL港出發,經數月後抵達爪哇島,為開啟與中國間的貿易,1604年7月中韋麻郎率領兩艘大船艦( Hollandia─700噸與Vlissingen─500噸 )到達廣東沿海附近,原本預備到澳門停泊,無奈遭遇強烈暴風,船艦被迫東行,8月初陰錯陽差到了澎湖,韋麻郎到澎湖後派人向福建官府送信,表達通商的想法,經過多次溝通不良,及有官員索賄的情事,福建巡撫徐學聚集總兵施德政認為他們想佔據澎湖,派遣浯嶼督司沈有容出兵進剿,沈有容認為荷蘭人主要是來做生意,不是真的要占領澎湖,請上司不要小題大作,但意見不受巡撫與總兵採納,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率領50艘船艦到達澎湖,在媽娘宮(現在天后宮)明確告知韋麻郎:澎湖是大明朝領土,請盡速離開,另外尋找適合的地點去做買賣。由於兵力懸殊,韋麻郎只好答應離開,為紀念他的功績立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另外沈有容雖協助借給韋麻郎幾艘船和人員去探尋適合的地點,但卻無功而返,並沒找到合適的停泊點,計畫只好做罷,韋麻郎率領船艦,返回東印度去了。
1609年有荷蘭商船來到澎湖,適逢汎兵戌守期,無法登陸做生意,只好黯然離去。1622年荷蘭艦隊司令雷爾生在澳門打了兩個敗戰後,不敢回到巴達維亞,副將高文律(Kobenloet)建議說:可以艦隊向東北航行到在1604年韋麻郎提督為了開拓與中國的貿易,曾佔領過澎湖群島去。1622年7月11日雷爾生大軍在紅木埕登陸,七艘戰艦共900餘人(歷史沿革記載:船艦12艘兵將共1024人),以澎湖為據點,向海內外大肆掠奪,共虜獲了4000多名中國百姓、30艘戎客船、漁船600多艘。8月1日起開始在風櫃尾蛇頭山上築起了城堡。特將建城經過依時間先後整理陳述:
8月10日,曾計畫考慮用石頭,但因無堅固材料只好改用填土外鋪草皮。(雷爾生司令官日誌)
9月10日,只能用煙灰泥土建造,可以取得大量製造石灰的材料,要求送來木頭及燒石灰的薪材。另外蓋利斯號(Gillias)已損壞不能航行,因此已做大部肢解。為了建造城堡、營舍、守衛室、軍火庫、庶務庫,拆毀了從台夫特來的魔鬼號,還有一些被沖上岸的中國帆船,作為城堡的建材。(雷爾生致巴達維亞總督庫恩信函)
9月13-15日,澎湖有颱風入侵,暴風雷雨交加。遭受大風雨摧殘,好幾個地方毀損及外側城牆也受到破壞,建築物屋頂還被吹掉。
9月17日,天氣轉晴,全面檢查及整理並重新築城。
9月21日,從艦艇上卸下數門大砲,搬入城堡中。
10月25日,平戶到澎湖的大海船運來日常薪材及木料。
11月20日,完成3個稜角2個斜牆 安置6門大砲。急需木板及木材來建造房屋,因缺乏建材工程呈現停頓狀況。(雷爾生致總督庫恩信函)
12月19日,平戶號戎克船從日本運來木料。
1623年1月5日,修補好平戶號中式帆船的裂縫,裝上總督訂購的木料,留下部分材料來建造房屋和修護船隻。(九龍江口決議)
4月,石灰昂貴無法運送,請就地尋找燒石灰的薪材,若無法以泥土防止城牆倒塌,就用黏土將石頭堆疊防止塌陷。(庫恩總督函覆雷爾生)
6月23日,巴達維亞船隊運來900根木料。(雷爾生致巴達維亞總督庫恩信函)
9月5日,明朝政府頒布海禁令。
9月26日,澎湖城堡四個稜角均已完成。巴達維亞的鄧‧森松號也運來木板。(雷爾生致函向庫恩說明)
9月30日,完成四個稜角,裝設29門大砲,城堡外牆用泥土、黏土、煙灰建立,表面砌石頭但沒材料固定,僅用木板及竹圍四周,防崩壞,希望以後面臨陸地的中堤,能用石灰及石料改築,包括取自日本及取自廢船解體得鐵和木料和從巴達維亞送來的板料。
1624年1月18日,由平戶出發的船隻,攜帶了悶(Mean)、鳳特(Hondt)兩艘船的底材,另外還有28條在希望號上,全部都是沒有要用的,假如有需要,可以隨取運用。(平戶致函雷爾生、利邦上尉也曾記錄)
1月25日,澎湖城堡已具備四個稜堡,外層都用木板固定起來。面向陸地的斜牆,若附近能取得薪材,預計用石灰和石頭堆砌。請求送來大量薪材以便炊事及燒石灰之用。並請求派水泥匠及石匠支援。(雷爾生司令官給庫恩總督的報告信函)
1月起明朝軍隊開始對澎湖的荷蘭人進行攻擊,8月終於戰敗荷蘭人。
8月3日,宋克(Martinus Sonck)繼任司令官,決議將成壁全改為石造。
8月上旬 當時明朝軍隊已有萬人,兵船200艘,荷蘭兵力卻僅有千人左右。
8月24日,召開評議會議,雙方決議荷蘭人須撤離澎湖,可以移到大員(台灣)。
8月26日動工拆城。
8月30日長官宋克先行啟程前往大員,在3月拆毀的城砦原址開始興建堡壘,即後來的熱蘭遮城。
9月10日,明朝軍方主動派兩、三百名工人來澎湖,表達協助拆城的意願。根據參與風櫃尾城拆除工程的利邦記述,他本人帶著200名帶槍士兵,守衛在堡壘中央的廣場,隨時監看明軍動靜。
9月13日,風櫃尾城大門和其他工事拆毀後,利邦曾下達口令「奉上帝之名」。
9月14日,下達夷平堡壘前最後一道口令「伯恩」。
9月16日,利邦等率眾扛著國旗,一邊擊鼓、一邊拿著火繩,在明軍士兵的注視下走出拆毀的風櫃尾城,搭上快艇「波墨仁號(荷蘭語:Pormoren)」,全數離開澎湖,航向大員,與8月底先行前往大員的長官會合,結束了兩年的澎湖風櫃尾蛇頭山荷蘭城。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風櫃尾城拆除下來的材料運至大員,做為補強熱蘭遮城直接受季風吹襲的東北角建材,開啟台灣本島自1624年至1662年的荷蘭統治時期,首任台灣長官(Gouverneur van Formosa)即為原澎湖風櫃尾城的指揮官宋克。
葉永和老師指出,從2008年研究風櫃尾荷蘭城開始,到2011年發表風櫃尾蛇頭山上紅毛城重現澎湖的3D繪圖模擬,期待受到文化重視但事隔10多年了沒有多大進展,去年剛好是建城的400周年文化局也舉辦了『荷蘭人竹城風櫃尾4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不過好像讓許多參與這感到失望的是好像對於懷念憧憬或未來發展並無甚麼想法與規劃,因此又更深入去找更多文獻,以3D繪圖的方式將昔日的城寶更進一步貼近原貌的模擬下來,並以3D列印的方式列印出100分之1的樣貌,經過手工組合,模型製作流程及彩繪盡量將原貌更貼切地呈現,對於澎湖文化點滴及傳承,我只能盡心去做,雖然雜物反多但也盡量做自己能做及自己想做的事,希望真正能為澎湖留下些甚麼,這大概就是這些文化工作者不辭辛勞認真付出共同的心聲,盡己之力用己之心,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奮鬥。
民眾想看到這個消失400年的風櫃尾荷蘭城,即日起在湖西鄉公所二樓文化藝廊展出,「112年澎湖縣美術協會藝術聯展」可以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