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國民健康署統計,2020年5至7月僅三個月,全國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高達1608人次,創下十年來新高。夏季前如何作好防治工作,一直是國防部的要求重點,更是國軍部隊訓練操課最重視的要務;預防勝於處理,訓練基層幹部如何預知及排除中暑的危險因子,才能確實降低官兵造成熱傷害發生。
本次講習特別邀請到馬公市惠安診所陳俊吉院長(三總澎湖分院前副院長)及腎臟內科羅章翰主任,分別以「中暑之生理機轉及預防與治療」、「橫紋肌溶解症」、「中暑治療與經驗分享」為主題,向各級幹部說明中暑患者之急救流程及處置。陳院長指出為防治中暑的因應作為如下,一、睡眠足夠。二、加強高危險群人員管制。三、注意室外溫度與溼度並計算中暑危險係數測定。四、操練請遵從國軍飲水量參考表。而一旦發生中暑熱熱衰竭事件,記得保持「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的處理原則,才能降低患者引起身體各器官的嚴重傷害,造成不可回復之傷害。
羅章翰主任提醒每位幹部,歷年來盛夏期間溫度不斷飆高,部隊在戶外操課機率高,熱中暑或熱衰竭意外案例時有所聞,而高溫所引起的中暑與熱衰竭症狀及處理方式有其差異性;熱衰竭是指人體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水後,如水分補充不足,造成身體虛脫的現象。熱衰竭的人會出現疲倦、軟弱、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出汗的症狀。熱中暑則是會出現皮膚潮紅、乾燥而無汗、體溫非常高、意識障礙改變等,兩者症狀有所差異並不完全相同。
施宇隆院長表示,夏季操課每一位幹部都應預先作好中暑的防範,建立預防重於處理的觀念,排除各種危險因子,每日操課注意環境的溫度、濕度,操課人員的身心狀況,篩選BMI值數據偏高人員,課外操課時的各種醫療簡易設備應事前準備,唯有充份的中暑防治準備,才能有效防範官兵中暑傷害案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