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1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澎湖青年返鄉搶救消失石滬

【記者莊惠惠報導】澎湖石滬群在2009年被文化部評選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意味著石滬的確乘載著值得被保存的文化意義。而根據10年前政府最新的統計資料,澎湖的石滬多達600口,加上民間空拍記錄發現的100口石滬,為世界密度最高,其中,吉貝就佔了百餘座,但這些石滬長期受水文、漁場、地理、生態、人、歷史、構造、工法等已有許多崩壞不完整。

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澎湖石滬資訊平台,由曾宥輯、楊馥慈返鄉青年於二年前返回澎湖與石滬耆老每天泡在水中「救石滬」如今完成二口,並成立離島出走(Isle.Travel)品牌所推出的資訊服務網站。記錄澎湖石滬的重要影像與文字資訊,也同時是離島出走品牌的官方網站。

昨日進行澎湖石滬調查的發表,文化局長王國裕、議員陳慧玲還有關心地方、文史的民眾都出席。

澎湖建造石滬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康熙50年(1711年)的《台灣縣志》,一直到20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為一種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魚梁的一種。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海藻;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曾宥輯表示,石滬橫跨世界的古老漁法,而在台灣,由百餘座小島所組成的澎湖群島,在汪洋中被一串串的海洋之心相互牽連,外型優美、保存完整、分布密度也最高的石滬群,這是專屬於澎湖人的海洋記憶與情感圖像。我們相信,石滬能夠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更擁有牽起與世界對話的影響力。

除此,潭邊村港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位於潭邊村魟尖的潮間帶。在潭邊村港滬與西頭滬的滬房都有著一對向外凸的特別造型,據村民口述,此外凸的構造是為了縮小範圍,方便捕撈漁獲,功能應與岸仔雷同,又因形似一對滬房的耳朵,故稱它為「滬耳」,有耳朵的石滬相當特別。

大家熟悉的石滬就是七美雙心石滬,曾宥輯還把澎湖石滬分弧型、單滬及雙滬三類型。想知道更多石滬訊息,只要上此平台就能尋獲許多寶相當方便。

潭邊村港滬的滬房

潭邊村港滬的滬房,有一對外凸的特別構造,據潭邊村民口述,是為縮小捕魚範圍,類似岸仔構造,故稱之為「滬耳」。









△曾宥輯與澎湖石滬耆老一起修護毀損石滬。(曾宥輯提供)

△潭邊村港滬,民眾稱之為有耳朵的石滬。(曾宥輯提供)

△澎湖石滬分弧型、單滬及雙滬三類型。(莊惠惠攝)

△前(左起)曾宥輯、楊馥慈等返鄉年輕人成立《離島。出走》團隊,昨日生博館舉行發表會。(莊惠惠攝)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