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管處說明,棘冠海星為珊瑚礁生態系自然存在物種之一,國際警戒標準值隨區域有所差異,以大堡礁海域為例,每公頃海域棘冠海星密度應低於20隻至30隻,以避免破壞珊瑚礁生態環境。本處去(113)年8月30日公告「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棘冠海星調查與防治計畫」,並建立「數位通報專區」,期望透過公私協力與多趟次水下巡查,強化棘冠海星異常狀況之通報、監測及防治能量。
海管處指出,參考109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西吉嶼海域以及去(113)年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執行「突棘任務」的經驗,今(114)年5月於南方四島海域發現棘冠海星異常分布情形後,隨即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澎湖縣澎湖群島海洋保護志工團協會等合作,強化生態監測及防範機制。目前園區部分海域出現點狀密集現象,研判與該處地形、珊瑚類型相關。
另,6月及9月辦理兩次珊瑚礁總體檢,並透過園區內8個固定測站持續監測;其中西嶼坪嶼西側曾出現棘冠海星密集現象,本處增加巡查及人工移除,澎湖群島志工團協會於7月至9月期間亦協助移除78隻棘冠海星,成功降低其對珊瑚礁的影響。移除作業同時也能蒐集棘冠海星標本,藉以進一步分析物種親緣關係,提供更多防治參考資訊。
海管處強調,珊瑚礁是維繫海洋生態的重要基石,面對氣候變遷及環境壓力,亟需政府部門、學術單位與民間保育團體共同投入。國家公園感謝主動通報及無償協助的水下超人,共同守護澎湖南方四島珊瑚礁的生態環境。未來將持續以科學監測與行動守護南方四島的海洋生態,為臺灣珍貴的珊瑚礁環境爭取更多復育與永續發展的契機。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多趟水下巡查,積極移除棘冠海星,守護珊瑚礁生態。(海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