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心石滬〕位在七美東北角,現是澎湖列冊石滬中最著名的。而充滿先民智慧的石滬漁法,即是利用漲潮時段,魚群游進石滬,待退潮時被圈在石滬中,進而讓居民輕易的捕捉。石滬的起造皆為就地取材且分為兩種,「滬堤」的外層為玄武岩,俗稱〔黑狗雷〕,滬堤內部則為珊瑚礁石灰岩建造。
據了解,澎湖群島的石滬為台灣之冠,相關單位於1996年至1999年間完成普查,共調查558口;第二次則於2011年至2012年進行,調查609口。七美雖然僅有一口石滬,卻因其造型而遠近馳名。由於它地處東湖村頂隙北面,因此也稱為〔頂隙滬〕遠觀是兩個雙心圍繞,也就得名〔雙心石滬〕。
據悉,「雙心石滬」原為單房的石滬,是由地方人士顏恭先生請人稱〔芭樂師〕的師傅所建,但因為颱風倒塌後再請〔吉貝師〕設計,於民國26年完工,成為現今所建的雙滬房,是私人的石滬,內淺外深。顏恭先生去世後,石滬的所有權歸屬其排行第五的兒子,然因其五子顏東遷居高雄而將石滬交給堂兄弟顏教本代管,因為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當時曾引起家族爭產糾紛。
據鄉志中記載,民國84年時鄉公所曾撥款十多萬維修石滬並說明,冬季時內滬房漁貨量較高,夏季時則是外滬房高,主要魚貨為柔魚、午仔、鱗仔、丁香、臭肉,附近並產有海膽、斑錨参,於民國83年開始在石滬內曾種植石花菜。再後有澎湖風景管理區管理處於民國90年及文建會在民國96年補助鄉公所修復,留住雙心石滬的原貌,民國95年10月27日,澎湖縣政府依文資法登錄公告為文化景觀。
澎湖縣政府表示,『澎湖石滬群』是澎湖人和海洋最溫柔的契約。先民以石頭在潮間帶中築起一口口的石滬,不靠強力捕撈,而是順應潮汐,與大海共享漁獲。這份「取之有道」的智慧,使澎湖石滬群在2009年被列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顯示其兼具文化價值與生態意義,成為人類與海洋和平共處的典範,也提醒世人唯有與海洋和平共處,才能擁有長久的豐饒。
澎湖縣政府指出,文化局歷年針對石滬,邀請不同專家學者進行兩次專業普查。第一次於1996年至1999年間完成,共調查558口;第二次則於2011年至2012年進行,調查609口;目前登錄為文化資產共117口。
文化局長陳鈺雲表示,近年縣府積極推動石滬的修復與保存,更透過教育推廣與體驗遊程,讓現代人親身感受先民智慧。在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海洋資源日益匱乏的今日,我們一起回頭看看石滬的永續哲學,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漁業與生態得以共生的啟示。
▲源是傳統漁法所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 七美世界級景觀『雙心石滬』。(黃瓊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