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這個情況讓熱心民眾發現後立即通報鄉長呂啟俊再反應給文化局知曉,由文化資產科長陳順序將石滬現況照片請吉貝老師傅診斷及討論維修細節,在大家的努力下,即時補救缺角的愛心。無論官方與民間,在愛心缺角後的積極處理態度,彰顯出大家對環境保護與文化資產意識的抬頭,已然具備文化保存共識,這股力量之強大,正如石滬必需是集眾人力量堆疊而成的一樣,極具正面意義。
七美公所表示,其實「石滬」建造有如榫卯原理,「浪打」、「人們踩踏使用」都有如錘子,把石滬的石塊與石塊間咬合的更加緊實,所以可以幾十年、幾百年屹立不搖。但是,一旦破壞一小塊石頭,幾波浪打,幾人行經,它會開始鬆動,就從被拿走石塊的那個點開始,有如鬆了的螺絲一樣,牽一髮動全身。
除此,大家看看重要的七美「雙心石滬」,它不但是真實的、美麗並浪漫的存在,而且它還可以用,而且它還超級好用。就如雙心石滬前幾年就有多次「拉崙」大豐收的紀錄,這就是為什麼澎湖的石滬被稱做「活化石」,這也是國外學者到澎湖來取經的原因;怎麼可以一堆石頭圍一圍,就可以讓魚兒自動送上門來,怎麼有這麼好的事。
公所指出,雅浦島(Yap)等很多太洋洲島嶼都有石滬,可是,已經因為很久很久没有人用,隨著老一代離去,也就没有人會修會用了。國外學者動用各種考古方法來研究石滬,就是希望可以讓他們島嶼的石滬活過來,可以再使用,永續這個傳統漁法,帶來永續的觀光資源與永續的海洋,讓人們了解自身的環境,向自然學習,向古人學習,就是西方發起環境教育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