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鄉從古至今,每年農曆7月中元普渡,都遵循著一定的時間與路線,每個村落各一天輪流辦理;普渡從農曆13日小門村開始、橫礁村14日、二崁村15日、后螺社區16日、竹灣村17日、大池村18日、小池角19日、外垵村20日、內垵村21日、赤馬村22日、23日輪空休息及24日最後一天返回合界村,結束中元普渡活動。
顏冠旻表示,今年中元普渡是他第二年為竹灣村製做大士伯仔,其自小學習澎湖傳統紙紮工法,以紙張、竹子為材料,純手工製作,耗時1個多月時間,獨自一人完成大士伯仔、山神及土地公等中元普渡用紙糊神像。
中元節恭請「大士爺」降臨普渡會場,信徒們先以紙紮製作大士爺神像,將大士爺神像放置供桌前,接受眾信徒敬拜,以求祭祀順利;普渡儀式一般持續至凌晨二、三點,將「大士爺」、山神及土地神像恭請至海邊完成「化吉」儀式後,象徵帶走眾家好兄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普渡活動圓滿結束。
西嶼民眾大多稱大士爺為「大士伯仔」,大士伯仔是一種親暱的稱呼,就如同家中的「伯仔」慈愛侄孫晚輩。西嶼的大士伯仔常見造型為青面獠牙、瞠目怒容、頭生二角、口吐火焰、左持三昧真火、右持斧頭(或四角形令旗)、頭頂觀音像(觀世音手持佛塵)、身穿戰甲。而「大士伯仔」頭頂上,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象徵「觀世音菩薩」監督普渡儀式與諸鬼,並且公平分配祭品給好兄弟。
顏冠旻表示,澎湖普渡用「大士伯仔」神像,大多是選擇傳統的手工紙紮藝品,這是一門考驗師傅手工藝的技術活,因為神像的骨架需要用竹板組合,若一個地方弄得不正,整尊「大士伯仔」都會傾斜歪倒,現今雖有商家以電腦列印出神像,但是整體質感與純手工藝相差甚大;西嶼鄉目前只剩二個人從事純手工藝製作,紙紮技術已經逐漸失傳,未來想要看到純手工製作的神像,將會越來越不容易。
△顏冠旻為西嶼最年輕普渡紙紮師傅。(李復源攝)
△純手工製作大士伯仔神像。(李復源攝)
△純手工製作大士伯仔神像。(李復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