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報導、夾報、印刷服務等!

自動輪播廣告(右)橫式1欄
熱門文章

自動輪播廣告(下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選舉3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1欄
自動輪播廣告(上小)橫式2欄

重振威靈、光昭日月-重光威靈殿的歷史與文物

【本報訊】重光里因為聚落西南角有三處天然水潭,又處於相對於馬公的後方而被稱為「後窟潭」,地名最早出現於乾隆12(1747)年魯鼎梅的《重修臺灣縣志》,稱為「后窟潭澳」;胡建偉《澎湖紀略》則稱為「後窟潭社」(距廳治陸路五里)。日治時期為後窟潭鄉,1946 年改制為後窟潭里。1947 年因為水潭僅存兩個,村民改稱東潭為日潭,西潭為月潭,因此取「日月重光」寓意,該年再改名為重光里,里內共有中、西、東共三個甲頭。

威靈殿地方慣稱「後窟潭宮」,依據廟內現懸掛一方乾隆40(1775)年之「萬古瞻依」匾,推測創建於18 世紀下半葉。威靈殿原奉祀福德正神,傳說乾隆年間瘟疫盛行,池府王爺代天巡狩出巡至後窟潭時駐蹕為百姓清除瘟疫,居民感念塑神像膜拜,也因為池府王爺神威顯赫,將廟命為「威靈殿」。

目前可知威靈殿歷經約4~5次修(增)建,而1969~1973年的重建,由謝自南設計、謝經義(2019年國家工藝成就獎)承作木雕,並參考臺灣廟宇,改以鋼筋水泥形式建成,也將昭和10年的石雕、首任馬公鎮長高恭的石雕蟹蘭圖應用在建築上。

本次廟方重建亦將這些構件保存下來,無論在歷史、文化及藝術各方面,重光威靈殿的文物皆具有珍貴的時代意義。

文化局希冀大家一同來認識威靈殿的文化資產,特於109年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入口櫥窗辦理「重振威靈、光昭日月-重光威靈殿的歷史與文物」展示;並訂於109年1月18日(六)上午10時於澎湖生活博物館地下1樓多媒體簡報室由王文良老師主講「重振威靈、光昭日月-從工藝之美認識重光威靈殿」講座,本講座請事先於文化局網站(訊息公告/活動訊息)報名,限額100名。本活動相關資訊請洽:文化局博物館科簡先生9210405轉6409。



△位於威靈殿虎邊窗上的「光昭日月」題字。


隱私權保護政策  新聞授權規範
Copyright © 澎湖日報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澎湖日報 & 瑋瑜有限公司
& OddThemes